(转载)文革史书单
本书单转载于知乎用户苏沈,侵删。
鉴于很多人在知乎上私信我想要了解文革历史,应该看哪些书。自己之前给大家发的书单自己也有些不满意,所以还是认真的发一个个人向书单,既然是个人向,那肯定有主观性,也会有一些主观评论。大家自己甄选吧。
主要推荐自己看过的书,找不到资源或是没看过的可能也会提一下。
至于资源问题,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普通历史爱好者,没有特殊人脉门路。所以我推荐的既然基本是我看过的,那肯定在网上买的到或者找得到。zlibrary上有很多,或者就Google,美亚应该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。
这是GITHUB版,与之前发在知乎的略有区别。
前史
前史对理解文革史至关重要,文革史研究应该建立在十七年史的研究基础之上。
港中文的十卷国史系列(目前已出七卷),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。
前史部分分别是:
第二卷:林蕴辉,《向社会主义过渡——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转型》 (1953-1955)
第三卷:沈志华,《思考与选择——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反右派运动》 (1956-1957)
第四卷:林蕴辉,《乌托邦运动——从大跃进到大饥荒》 (1958-1961)
第五卷:钱庠理,《历史的变局——从挽救危机到反修防修》 (1962-1965)
其中,第二卷与第四卷,即林蕴辉的两卷,基本可以看做中央文件,文献资料的汇编。某种意义上缺乏拓展性和可读性,不过个人比较喜欢这种写法。
而沈志华的第三卷是个人认为水准最高的一卷,非常值得一读。
钱庠理的第五卷则略显平庸。社教阶段历史可以结合此书:
郭德宏,《四清运动实录》
(此书的意识形态自然是按照官方的来,优点是史料详细,也用了许多回忆录充实了内容。)
港中文国史的第一卷,杨奎松写的建国史部分目前尚未出版,此部分可以看杨奎松另一本书:
杨奎松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》
(杨奎松的书,质量自然有稳定保证,缺点是该书是研究论文合集性质,不具备连贯性,可读性一般。)
另推荐:马社香,《前奏: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》
(作者引用了大量史料还有口述史内容,来从重上井冈山这一历史事件来寻找发动文革的原因与逻辑历程。比较推荐。)
而享誉颇高的马若德的《文化大革命的起源》一书,个人没有完整看过,就不做评价和推荐了。
而如果想从17年的历史,来解释文革发动的逻辑历程,来讲清楚继续革命理论体系。那个人认为当今互联网上最优秀的著作,是:
郭建波,《伟大的理论光辉的实践》
目前已经出的前两卷内容基本可以视为前史以及理论分析,相比起叙述历史,本书的内容更倾向于理论分析,并且在叙述每一个观点时都会附以论证的史料。本书连载于“乌有之乡”网站,直接搜索作者:郭建波即可。对于想要学习继续革命理论和了解该理论是如何产生的读者,这本书都是必看的。
通史
了解完前史之后,就进入了真正的文革史部分。首先介绍的是完整的通史。
首先依然是港中文国史:
第六卷:卜伟华,《砸烂旧世界——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与浩劫》 (1966-1968)
第八卷:史云、李丹慧,《难以继续的「继续革命」——从批林到批邓》 (1972-1976)
中间部分为高华所著的第七卷,由于高华先生提前去世,尚未出版。
(第六卷,卜伟华的砸烂旧世界,内容丰富,资料详细,水准极高。是当前最优秀的三年通史,缺点大概是可读性很差,基本上是在罗列史料。
而史云和李丹慧的第八卷则差劲了许多,水准远不及第六卷,但依然可以一读。)
而完整的通史依然首推:
杨继绳,《天地翻覆》
(尽管杨继绳先生作为自由派,并且是水准比较低的自由派,该书从头到尾充满了他复读机一样的念经。但天地翻覆依然是非常值得一阅的文革通史著作,作者引用了极其庞大丰富的史料,包括了各种回忆录,地方史,会议记录,文革小报等等。并对这些史料进行了水准颇高的甄选。而作者优秀的文字功底,使该书可读性很高。缺点就是如前文所说,作为一部定位为史书,而非研究文章的作品,作者空洞低级的念经,降低了本书的质量。)
水陆洲,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简论》 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资料汇编》
水陆洲的巨著,千万字的简论和更加庞大的资料汇编。作者所搜集的史料丰富到令人咋舌的程度,当作一部资料检索来用也非常合适。简论的写法为史料罗列,在每一章最后加入个人总结和评论,这种太史公曰的写作方式比之如天地翻覆中的述议交织,是个人比较欣赏的。
缺点是本书对史料几乎没有任何二次加工,是纯粹的一条条罗列,这让此书几乎没有可读性。
对于通史,个人认为上面介绍的三部分比较推荐。而西方的著作,以迈斯纳和马若德的两本书为代表,个人认为在史实错误上都比较明显,这种失真也是西方文革研究的一贯缺陷。西方的算是通史类作品,大陆公开发表的通史,早期的严家其和金春明的两本,受限于时代,资料还比较缺乏,因此错误更多,如今已基本失去看的价值。王年一的《大动乱的年代》 在学界地位颇高,整体上值得一看。
而民间所出的通史,当今互联网流传度较高的是PKU马会出的文革史以及后来出的历程这两本,个人认为写的都比较简略,在引用其他史书时也缺乏对比甄别,并不推荐。
另民间史书中还有值得一提的一点,那就是刘朝驹的《文革史话》 作者如同蔡东藩一般,以小说风格来写此书,但令人惊喜的是,这种演义小说却并不虚构荒诞,尽管由于是小说风格,所以不会标注引用文献,但以我目前看到的部分,作者的参考史料是很丰富的。但并没有系统的成书,我也只是在各种网站上看到了一部分。
地方史
想要了解地方史大致有几个来源:
1. 地方的方志,大事记,中共地方史。
2. 学院师生的学术论文。
3. 民间的回忆,研究。
既然是书目推荐,这里就主要介绍各地方史的专著。各种研究,回忆类文章在此不做讨论。同时,个人回忆录是了解地方史的重要渠道,会放在后面的回忆录部分。可以结合地方史来看。
另网络还有大量既没出版,也没自印的地方史民间著作。本部分主要还是推荐个人觉着写的比较优秀的,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著作。
同时地方史,既包括省市,也包括学校,机关等地方。
上海:李逊,《革命造反年代:上海文革运动史稿》
(本书应该是获得评价最高的地方史著作。作者详细,客观的完整还原了上海这一具有代表性城市的文革历史。是地方史必看的著作。)
云南:周孜仁,《云南文革史稿》
(与上书一样,对历史的还原极其详细和完整。不过本书语言风格很多地方有种小说感,有些影响观感。)
湖北:本书编写组,《武汉地区文革纪实》
(本书是武汉地区曾经群众组织的成员搜集资料,编写而成。是比较少见的造反派视角展开的地方史。这些历史的老人用亲身的经历和锲而不舍的资料搜集,整理,编写创作了这部优秀的地方史著作。)
王绍光,《超凡领袖的挫败——文化大革命在武汉》
(本作既是一部武汉地方简史,又是作者一些研究的成果,其中的视角和内容在作品出版的时间难能可贵。)
徐海亮,《武汉七二零事件实录》
(关于七二零事件本书是史料最完整详细的著作)
蒙古:启之,《内蒙文革实录》
(此书在个人想法中评价过,是比较优秀的蒙古地方史,但对群众组织的视角严重缺乏。)
高树华,《内蒙文革风雷》
(高树华是内蒙造反派头头,此书为他与他的学生合作回忆整理的地方史,其中关于群众组织发展的描述,可以为上书做合适补充。)
巴彦泰,《内蒙古挖肃灾难实录》
(本书是关于挖肃这一历史事件的会议,通知等各种资料的汇编。由于是纯粹的资料汇编书籍,适合当作工具书用。)
福建:叶青,《“文革”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》
(本书原为叶青的学术论文,后出版为书。作者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,群众小报非常详细的介绍了福建的群众组织概况。令此书还附录了大量资料,非常有价值)
广东:刘国凯,《广州红旗派的兴亡》
(本书通过对旗派的发展视角,可以窥探整个广东地区的历史进程。缺陷是本书是刘国凯个人的展开,很多观点都是刘国凯的个人看法的延伸,并不能称之为一本合格的地方史,而更接近于回忆录。)
而对广东地区文革研究最为突出的是叶曙明,他有两本书:《见证一九七六年-广州地区文革实录》和《广州文革三年史》
但是很遗憾,这两本我都找不到完整资源,其中实录网上可看到目录,在《昨天》杂志有部分内容选读,通过这些,可以看出这本书是比较合适的地方史。可惜未见全本,如有网友拥有资源,如能分享,不胜感激。
重庆:何蜀,《为毛主席而战——文革重庆大武斗实录》
(何蜀作为国内民间首屈一指的文革史研究作者,为文革史,尤其是重庆地区的口述史保留,回忆录出版等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该书虽名为武斗实录,但实际上是比较完整的重庆地方史。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,后文将介绍该地区的部分回忆录,建议先看此书,再结合回忆录。)
西藏:唯色,《杀劫:镜头下的西藏文革》
(作者父亲当年留下了大量照片,作者后来在她未来的丈夫的帮助下,把这些照片整理成书,因此此书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地方史,而是影像资料合集,作为影像的补充,可以简单了解西藏的地方史)
山西:石名岗,《文革中的山西》
(优秀的地方史作品,没什么太大的问题,除了作者的主观论述中对一些概念并没有搞清就侃侃而谈,另外对资料的引用,很多时候刹不住车,大段大段的引用。)
孙涛,《虔诚与疯狂》
(该书与其说是地方史,更接近造反兵团的头头刘灏的个人传记,不过作者又扩展了很多视野,可以与上书参看。)
湖南:谭合成,《血的神话》
(本书是关于道县屠杀最详细完整的著作。不过作者的写法有些文学化,经常会出现某某某往前站了一步,大声道这种段落。)
广西:宋永毅主编,《广西文革机密档案资料》
(本书是海外用广西处遗时期官方编制的《广西文革档案资料》改名出版的,是广西地区最完整的文献资料汇编。)
张雄飞,《桂林老多四十四周年祭》
(作者力在分析“老多”的发展历程和失败原因,同时也可以看清桂林地区的地方史,写的非常优秀,推荐一看。)
郑义,《红色纪念碑》
(郑义搜集了许多资料,还有大量采访内容,可惜的是作者行文像在写小说。然后,承受能力差者慎入。)
晓明,《广西文革痛史勾陈》
(写的非常差,基本上是靠大事记+地方志凑出来的一本,而且关于南宁部分也不太多,挂名广西也名不副实。晓明手上应该是有不少采访和搜集的资料,但是这本书成书较早,也看不到这些东西。)
另广西还有一个呢地方史是:黄家南,《壮乡悲歌-广西文革纪实》
但又是很可惜,这本书我完全找不到资源,只能在其他书的引用文献中看到只字片语。还是惯例,如果有人有资源求分享。
天津:王辉,《天津文革亲历纪事》
(这本书之前也在想法中吐槽过,老干部写书的各种一贯毛病,当作地方史来看勉勉强强,有一点可以提一下,该文最后还通过数据论述了天津十年期间的经济发展,算是地方史中比较优秀的视角展开。)
北京:
邱心伟 、原蜀育,《清华文革亲历 史料实录 大事日志》
(这本大事记前部分是一些反思文章,价值不高。大事记部分是非常详细的清华大学文革史,比较可惜的是只到69年初工宣队掌权,对清华后期的斗争没有涉猎。)
唐少杰,《一叶知秋——清华大学1968年“百日大武斗”》
(此书是比较著名的关于清华群众组织史的著作,但是此书主观议论内容过多,客观事实的陈述过少。另原四派的头头沈如槐针对此书的史实问题提出过众多质疑。)
樊能廷,《北大文革简史》
(这本书是一个大杂烩剪辑版,作者把各种相关的书和文章剪辑然后复制粘贴出了一本北大文革史,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刘朝驹的文革史话,这本书也没有出版,网络流传,质量很低。)
另北京的其他几所大学也都有编关于本校文革史的相关文章合集。如北师大的《师劫》,北大的武斗纪实,地质学院的《昨天的记忆》,这是外地学校一般不具备的,对这些学校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。)
马继森,《外交部文革纪实》
(整体内容比较流水账化,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都是大概两三百字做出简单概括,例如“火烧英国代办处”事件,随便找一本北京高校的回忆录,可能都比该书详细。不过毕竟把外交部大小整个十年连贯的讲了出来。)
恽仁祥:《我亲历的国防科委文革》
(国防科委文革涉及诸如七机部,核工程,李敏等人的相关内容。书中内容可以对比着和张爱萍的回忆录看,来看一下革命派与老干部的巨大差异。)
最后,还有两本地方史个人找不到资源,分别是贵州的:邓振新,《贵州风云》
江西的:程万里,《赣江苍茫——动乱中的江西》
看看大家有没有资源分享了。
研究类著作
研究类作品的范围更加宽广,也包含了历史,文化,经济等各种方向。作品数量也十分可观。
个人仅凭记忆来推荐自己觉着值得一看的,必然会有所纰漏,仅供参考。研究类作品不等同于史书,比起叙述历史,更强调作者的议论,因而自然更加主观。
徐友渔,《形形色色的造反: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》
周伦佐,《文革造反派的真相》
(这两本书优秀的点在于讲清了造反派这个概念,可以回答许多诸如什么是造,什么是保这种问题。尤其是形形色色的造反一书,成书于上世纪,在当年的普遍认知和舆论环境中,毫无疑问做出了重要的开拓和贡献。时至今日,该书的价值似乎已没有那么高,但依然值得一看。)
童小溪,《极端年代的公民政治——群众的文化大革命史》
(作者摆脱了高层视角与精英视角,关注重点放在了群众二字,着重描述了66-68年的群众政治。主体叙述内容为北京的群众运动历程。)
乔晞华,《文革群众运动的动员、分裂与灭亡 ——以社会运动学视角》
(作者用了大量采访,调查数据来分析群众运动失败的过程,教训。尽管与上面所推荐的书一样,犯了只关注前期,忽略后期的毛病,但本书的数据,研究方法都非常值得一阅,全书分为两篇,第二篇最具价值。)
乔晞华,《既非一个文革,也非两个文革--南外红卫兵打死工人王金事件个案分析》
(作者以颇有名气的王金案为研究对象,在描述清楚此事的详细过程后,进一步展开针对两个文革论的分析。此书关于事实的过程,引用附录的材料极其全面,几乎可以想到的关于此案的揭发材料,会议记录,告状信,照片等等都有收录。这一点难能可贵。)
阿妮达·陈,《毛主席的孩子们──红卫兵一代的成长与经历》
(作者依据对几个逃港青年的采访,来研究青年政治社会化的过程。这本书的很多结论和推断都不成逻辑,有的则略显武断,但这个话题和视角的研究,本身就是稀有与罕见的。)
彭丽君,《复制的艺术:文革期间的文化生产及实践》
(作者分析了文革时期产生的美学特点,戏曲,小说,医生,知识分子,毛等等人物构成文化的形象。是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,提出了众多有价值的观点。)
王家平,《文化大革命时期诗歌研究》
(不具备现代诗的批评,欣赏素质。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写的挺差劲的。)
张晴滟,《样板戏:文化革命及其最新形式》
(极其难得的,依然站在大鲁艺精神,工农文艺与人民文艺之精神写作的对样板戏艺术分析)
陈东林,《1966-1976中国国民经济概况》
(个人是经济小白,很多专业知识无法探究。这本书个人认为抛开一贯的官方史观,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,对十年经济有兴趣的人来说应该是有一看的价值。)
钱理群,《爝火不息: 文革民間思想研究筆記》
(书中比较有价值的是引用和附录的回忆,书信,文章,体现了众多繁杂的民间思想。至于作者自己叙述的内容,和对历史的理解,看看就行,没有太大价值。)
宋永毅,《文化大革命和他的异端思潮》
(收录了文革时期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异端思潮文章,如遇罗克,北决扬等等。这些思想无论如何评价,都值得了解。)
印红标,《失踪者的足迹》
(依然是一部民间思潮的收录合集,算是印红标大小各种不咋样中的最值得一看的一本。)
林伟然,《一场夭折的中国文化启蒙运动》
(本书是作者在海外的博士论文,作者试图分析文革给中国带来的,创造的,和未能完成的意识形态。题目开的很好,写起来就又是杨曦光、遇罗克介绍一遍的路数,而且这个翻译,有些差劲。)
安舟,《红色工程师的崛起》
(作者通过对清华大学这一微观案例来进行研究,来论述新中国的“新阶级”和“技术精英”的产生。该书是西方新左派对文革研究的代表作之一,不过该书关于清华的群众组织这一问题,研究不够,算得上是遗憾。)
刘国凯,《人民文革丛书》
丛书共四卷,其中一,三,四卷:《文化革命简析》,《基层文革泥泞路》,《人民文革论》
(刘国凯是人民文革论和两个文革论的代表学者,其中第一卷应该算是三年简史,水准和价值一般。第三卷类似于回忆录,第四卷则是论文合集,整体上体现了刘国凯关于人民文革论的思想和研究。值得一看。第二卷是上文地方史提到的广州红旗派兴亡。)
宋永毅主编:
《历史的真相和集体记忆: ---文革40周年论文集》
《毛泽东遗产与当代中国:---文革50周年论文集》
(这两本是四十周年和五十周年国际研讨会参与学者发表的论文合集,合集自然其中论文的水准参差不齐。整体来看,五十周年的平均水准要高一些。)
启之:《中华学人文革论文集》
(同样是一本论文集,数量,字数都要比上面两本多的多,收录的论文包括了地方史,各类研究。不过由于个人没在华忆买,只在网上零散的看了部分,没有看完,肯定是推荐看的。)
金大陆,《非常与正常:上海“文革”时期的社会生活》
(作者将视角放在十年期间,上海普通人的生活,介绍了各行各业的情况。最让人惊讶的是,这样一个普通人生活的视角,作者却引用了非常庞大的史料,包罗万千。)
夏尔贝特兰,《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工业组织》
(本书是非常可贵的描写文革对生产活动的具体影响,具有无法取代和比拟的价值)
赵园,《非常年代: 1964-1978》
(作者通过大量的日记,回忆录等资料展开对许多问题的讨论。作者的视角是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看待历史,文化史。我个人不喜欢这本书。)
李振盛,《红色新闻兵》
(这本书就没什么好说的了,就看照片就可以了。)
魏昂德,《脱轨的革命》
(以今天的眼光来看,这本书无论是论的部分还是史的部分都略显平庸了,魏昂德目前更具有价值的是下面这本。)
魏昂德,《Agents of Disorder Inside China’s Cultural Revolution》
(该书是魏昂德通过搜集两千多个县的地方志,对其中政治事件进行提取,然后对提取的数据做归纳分析,通过这种方式详细分析了诸如派系的形成,军队的介入,派斗的情况,对造反派的镇压等等一系列问题,比较推荐。暂无中译本。)
文浩,《A Social History of Maoist China Conflict and Change》
(个人只看了文革部分,价值一般,提出的几个角度较好,但没能提供新的史料,也没能做到个人比较优秀的观点解读,更多是搬运他人观点。暂无中译本。)
陈焕仁,《红卫兵日记》
(这本书是整理出版了一个新北大公社红卫兵在文革前三年多的日记,是非常可贵的第一手资料,作者出版时有一定修改,但基本全部按照当年记录如实整理。)
回忆录&传记
这一部分就更为庞大了,如果是回忆录中涉及文革历史的,那更是汗牛充栋,上至领导人,下至普通群众。
因而本部分依然是按自己有印象的来写,因为回忆录的很多内容都涉及作者一生,因此我尽量说明这些回忆录就文革史来说,有价值的是哪部分。
回忆录就更加主观,很多作者会因为各种因素对历史进行隐瞒甚至修改,所以需要结合史料进行甄别。因此个人的评价可能也更主观一些。
首先是《毛泽东年谱》和《周恩来年谱》这两本,当作工具书使用比较合适。金冲及主编的两本毛泽东传和周恩来传,也值得看。
高文谦,《晚年周恩来》
(虽然很讨厌高文谦,但这本书的确是有价值的对文革晚期的高层资料的研究。另一方面是因为文革中后期中央的资料严重匮乏,想反驳高文谦都找不到对立资料,所以只能看他了。)
郑重,《张春桥:1949及其后》
約翰•西西弗斯,《毛泽东的金棍子-姚文元与文革》
(这两本书都收录了大量会议和谈话原文,很有价值。尤其是对于张在晚期关于农业等方面发展改革的思想研究有所参考。西西弗斯一系列书,这里只列一本,其他包括戚本禹,关锋,康生,林彪,陈伯达等等系列,皆适合当作查询其原始讲话资料的工具书来看。)
毛毛,《我的父亲邓小平:“文革”岁月》
(呵呵。)
邱会作,《邱会作回忆录》
吴法宪,《吴法宪回忆录》
李作鹏,《李作鹏回忆录》
(这三本放在一起说,其重要价值都体现在九大之后,九一三之前的这段历史。其中邱会作回忆录最有看的价值。)
陈晓农,《陈伯达最后口述回忆》
(这本书主要分为文革前和文革后两部分,涉及一些陈伯达视角的历史事件,对一些人的看法等等。文革部分没什么新东西。整体价值一般。)
陈伯达还有一个是记录他最后十年文稿的《陈伯达狱中文稿》,我个人对这本书比较有兴趣,但是暂时找不到资源,等以后有机会再补充吧。
王力,《王力反思录》
徐景贤,《十年一梦——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文革回忆录》
(这两本放在一起说,是为了一次性“呵呵”。王力反思录还是有价值的。徐景贤这本看看得了,听说他《最后的回忆》有一定价值,但是个人没看,就不评价了。)
戚本禹,《戚本禹回忆录》
(大体上没什么问题,最大槽点应该是张霖之问题吧,也不知道他从哪打听来的。)
王大宾,《王大宾回忆录》
韩爱晶,《清华蒯大富》
蒯大富,《清华文革五十天》
沈如槐,《清华大学文革记事》
孙怒涛,《良知拷问——一个清华文革头头的心路历程》
聂树人,《北京天、地两派争斗: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》,《地质东方红兴亡史: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》,《三司与首都红卫兵:北京地派二把手的回忆》
(这几本是有名的五大领袖(聂树人除外)的著作。清华部分,我个人的推荐是优先阅读《清华蒯大富》,韩爱晶在书中基本做到了不偏不倚,对于团派和414都有客观的肯定和批评。蒯大富自己的五十天,只包括了运动前期的一些回忆,后面则是附录一些当时的讲话和通知原文。而沈如槐的回忆则显得太过具有派性,也有一些地方被团派人质疑是抹黑团派。而孙怒涛是414二把手,他的回忆录前面有一些其他人关于清华文革反思的文章,自己的回忆部分则比较平淡,看了沈如槐就没必要看了。而聂树人的书,写的极其混乱,前后也不连贯。如果不是对北京文革有一定了解的话,看起来应该会一头雾水。聂树人的这套回忆录应该还有几本,不过我没看,也记不清了。所以这几本综合起来看吧,应该没有太大的纰漏。聂元梓可以单独说一下,聂元梓的回忆录,因为个人讨厌这个人,所以无论是新版和旧版我都没看,倒是见过不少针对她书的吐槽,这里就不评价了。)
下面是地方的回忆录,主要集中于原群众组织成员,可以将回忆录结合地方史一起参看。
湖北:
吴焱金,《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》
顾建棠,《生逢其时-文化大革命亲历记》
杨道远,《奉献——我经历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》
陈祖坤,《吹尽狂沙——一个武钢火车司机的文革回忆》
魏绳武,《机关——武汉市委机关文革回忆》
王登富《我和武汉新公校》
《烈火·永生——怀念胡厚民》
鲁礼安,《仰天长啸:一个单监十一年的红卫兵狱中吁天》
章狄杰,《峥嵘岁月:回忆武汉百万雄师》
高群,《红水院——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文革纪实》
(湖北武汉的回忆录数量之丰,此处远远不能概括。这几本是个人看过的,认为对于武汉地方史比较有参考价值的几本。其中吴,顾二人的回忆录最为推荐。魏绳武的机关视角也比较少见,烈火永生是自编书,其中收录一些纪念胡厚民的文章,包括他家人写的悼念文章等。其余三本价值一般,例如王登富的这本书,比较有价值的只有新公校绝食事件。而陈祖坤的回忆录,对于造反派夺权后是如何组织安排全市工作,保证市民生活这一问题,有参考价值。章狄杰的回忆录填补了保守派视角缺失这一特点,相比起造反派回忆录,保守派回忆录要更加稀少一些。红水院一书是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的文革记录,以丁家显为主角。后有丁家显在云南一文介绍其个人。仰天长啸需要单独说一下,鲁礼安作为异端思潮“北决扬”的灵魂人物,他的回忆录即使抛开地方史也有一定的可读价值。)
四川:
李正权,《青春从文革战火走过》
阳曾泰,《写给历史的交待:原重庆八一五派文攻武卫总司令自述》
李木森,《亲历重庆大武斗:重庆反到底派一号勤务员自述》
罗成胜,《我的造反生涯:重庆涪陵忠实兵总负责人的回忆》
徐友渔,《蓦然回首》
周孜仁,《红卫兵小报主编自述:中国文革四十年祭》
老田整理,《重庆文革口述史:黄廉访谈录》
(四川地区是武斗烈度最高的地区,因此关于武斗的回忆录最多,同时还有何蜀帮助整理出版回忆。重庆武斗的回忆好在双方都有回忆录支持,上书中,李正权为反到底派,而阳曾泰则为八一五派,许多历史事件,可以看到双方的视角,比较阅读。而老田整理的黄廉访谈录,黄廉作为最高的头头,视角与李,阳等人又有所不同。而李木森的回忆录则逊色许多,可以不看。罗成胜是个人看过唯一一本关于涪陵地区的著作,但其中对于武斗详情描写比较粗略,更好的一本应该是马万兹,《巴蜀风云(上):栗子寨上炮声隆——记1967年涪陵大武斗》 但这本书个人没有资源,从网上能看到的片段,该书对涪陵武斗的描写要比罗成胜详细的多。)
上海:
黄金海,《十年非梦——黄金海回忆录》
(这本个人没有看完,目前看的部分感觉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。顺便书名起的真不错,打脸一下某人。)
黑龙江:
范正美,《秋梦追思》
(范正美是黑龙江悍联总头头,回忆录涵盖了他的一生,中间部分是文革时期,个人比较喜欢范正美的文章。)
河南:
武彩霞,《不再沉默——一个文革亲历者的回顾与思考》
(武彩霞个人文章的合集,说实话挺水的,武彩霞应该能写出更高质量的著作才对。)
湖南:
陈益南,《青春無痕︰一個造反派工人的十年文革》
杨曦光,《牛鬼蛇神录》
(陈益南的回忆录是个人印象中,庞大的湘江风雷唯一一本回忆录。尽管写的个人觉着一般,但也很值得看。而杨小凯应该算是颇有名气了,从地方史角度来看,牛鬼蛇神录价值有限,但是非常好看有趣。)
广东:
王希哲,《希哲自传:走向黑暗》
(王希哲的回忆录,文中关于历史的回忆还是可以信赖王希哲的。而意识形态的问题,本文是不太讨论这个内容的,上面这么多本书,作者任何立场都有。不过王希哲自己在后来再次左转,反思了自己在这本书时期过右,所以值得提一下。)
以上的回忆录,只是群众组织繁杂的回忆录中的少部分。更多的回忆录往往比较难成书,或是篇幅不够,或是无门路出版。大部分在网络连载。具体针对一个地区的更多回忆录,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。
还有些回忆录,如谢静宜,吴冷西此类,都是能买到实体书的,可以一看。各地的干部,尤其是军队干部都喜欢写回忆录,回忆录多少都会涉及这一时期的历史,但具体价值一般,不可枚举。陈丕显,陈再道,洗恒汉等此类涉足较深等人的回忆录都可以看一看。
最后再推荐两本回忆录,分别是《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》和《江渭清回忆录》
这两本书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前史部分,更有助于理解一些决策从制定到地方如何执行这一问题。
先写以上这些吧,自己也有很多书没有看过,或是有所遗漏。后续如果有新看的书,或是想起,可以再补充。